2008年2月16日 星期六

客家運動已經二十年了,客家後生的下一步呢?

文/劉榮昌(中央大學客家社會研究所研究生)

1988年「還我母語」運動於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步上街頭,正式向台灣社會宣告語言權以及其他族群權利的發聲。其後具組織力與行動力的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成立,是客家運動力量集結的代表,一九九六年正式合法設立的寶島客家電台則是在運動制度化後,改變運動策略與訴求,以播音的方式從事客家運動。電台設立至今,客家運動依然存在。無論它是蓄勢待發,或是擘劃醞釀,可歸為運動的沉寂,待時機成熟,另一週期的客家運動再度開始。(曾金玉,2000:65)

那麼我們要問,如果有另一週期的客家運動,它要醞釀多久?或者它前一次的客家運動只是歷史上的偶然?
##ReadMore##
根據曾金玉的研究,台灣的客家運動出現的原因有三:大環境的鬆動、語言政策的影響與新興社會的興起。總觀來說,當時在台灣經歷了三十餘年的政治專斷後,過去所備受壓抑的權利,不合時宜的法令,社會上興起了反省與不平的聲音,當然,客家運動就是其中的一環。於是在2008年的此時,台灣的客家人有了客家電視台、客家電台、各地的客家文化館,學校也有一定課程的母語教學,那麼我們要問,既然已經處在相為於客家運動自由 的環境,又有屬於客家人的發聲管道,所以這樣就是客家運動所期盼的結果嗎?從顯而易見的語言保存乃至於隱性的精神文化層面理解,這二十年來又有何建樹呢?

種種跡象顯示似乎沒有什麼樂觀的理由,母語教學的時數每周僅寥寥數小時,大學的客家社團多是呈現招收困難甚至於停擺的狀況,地方文化館的經驗往往聚焦在硬體的建設後便草草的做些表面化客家文物的展覽,而這應該不是當初客家運動所樂見的結果。當然問題談起來都有許多原因,我們也可以怪罪台灣政治的短視,我們也可以說大環境的改變讓客家語言以及文化難以生存,所以,在東怪西怪之餘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是的,可以做些什麼?為了客家!

台灣的客家運動自從體制化的公部門相關客家部會成立後,活動的主導性已經早期民間移轉到公部門,活動的辦理以及資源的分配都是由國家機器所掌握。由於台灣特殊的選舉文化及族群結構,客家人往往在每次選舉似乎可以好整以暇等待著更多的資源溢注。而許多的客家社團以及相關機構仰賴著政治的資源分配即可以順利維繫,在許多以客家為名的活動舉辦後,鮮少看見可以持續深化的情形,在短暫風光的之後,一切歸於平靜,這樣由上而下以施政的方式去領導一個文化節慶是否可以藉由持續性的舉辦而獲得社會底層的認同並且落實於生活中,筆者感到高度存疑。簡言之,這類的「運動客家」 與日常生活的先後關係是否應該要考慮在日常生活中汲取足夠的養份再行發動。

真正的文化是從社會底層自然發生的

德國大城幕尼黑舉辦幾個世紀的「啤酒節」是相當成功的,這樣的活動不是每年選兩周來搭個帳蓬好讓國外的遊客來此處吃東西喝啤酒罷了。幕尼黑是德國南部重要的城市,也是一個擁有許多啤酒廠、啤酒館、啤酒花園的地方,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啤酒在此地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累積數個世紀的啤酒文化深入幕尼黑每個角落,這是其他城市想要舉辦啤酒節時無法模仿的高門檻。

在台灣舉辦所謂「客家文化節」時,民間又可曾認真去尋找真正屬於自己生活中值得驕傲的事物,或者僅是一而再再而三把傳統、刻版的客家意象再次做刻意強調呢?真正的客家生活,應該在現存的客家族群身上尋找,也只有這群人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意像並且加以新的時代精神,並用心落實到平常生活之後才有可能凝聚成他人所羨幕的文化表現 吧,這樣才有可能有由下而上的構築「運動客家」的堅實後盾。


從自己可以做的開始吧!

我們可以指責政府經營客家事務的缺失,但是我們要怎樣面對自己對客家事務的怠惰?筆者認為該從自己的表現談起,當自己變成一個專擅領域中不可忽視的角色而又不忘顯露自己的客家血統,其實,你就已經默默的在這個社會中幫客家建立了一個印象了,反之亦然。做客家研究的不就是該認真研究著述,拍電視劇的可以拍出感人的題材,做什麼像什麼,當你夠努力夠優秀時,他人自然會對你有所認同。

此外,客家後生對於文化事務的在地參與也是該要放在心中的課題。

我們可以在許多的地方文化館(或說是蚊子館)檢討聲浪中發現很重要的一點:沒有在地參與的文化館僅僅是空中樓閣,與當地沒有互動。也許正在你的家鄉就有這樣的建築物或是建築計畫,那種人去樓空或是難以為繼的窘況絕非個案,真正的問題不在於建築物的有無,而是沒有在地的活力可以持續性的活化這樣的場所。也許可以把在地耆老記憶中的文化景物透過活動或是歷史重建教育的形式讓在地居民有所了解,也許可以貢獻所學回饋故鄉,這可以與產值無關,但是卻是從根做起蹲馬步的硬功夫。

當客家族群用心自己周遭的生活,很自然的可以發現屬於自己的優點,也許發展出完全與傳統刻板印象中的客家不盡相同的特色,但只要心中有客家認同,那麼又何妨呢?


參考資料

專書

施正峰,《台灣客家族群政治與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2004年2006年二刷)

曾金玉,《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台中:台灣師範大學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報紙

中國時報 2008.01.04 客家運動20年後
林映汝、劉介修、葉日嘉


網路資料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5%95%E5%B0%BC%E9%BB%91%E5%95%A4%E9%85%92%E8%8A%82

舉辦啤酒節的沉思http://www.tangben.com/COFFEE/03/beerjie.htm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