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8日 星期一

不要浪費一張美麗的臉孔

文/廖致苡(中央大學客語所研究生)

上月初,我至原住民電視台訪友,辦公桌前一張張深刻的臉孔,我難以忘記。

客家電視台開播以來,一直拿著與原住民電視台並論,同是族群媒體,有種相知的情懷,力求政治操縱下族群和諧的實踐,是傳播媒介最初的使命,是一個動詞,不是名詞。我大學就讀原住民民族學院,大多數同學,都嚮往畢業以後到電視台工作,儘管語言流失得嚴重在他們身上可以見得,但是這樣的人生目標卻未曾動搖,一直到畢業,一直到實現,同學們接續的進了電視台去工作,他們開玩笑說是一個小幫派,我認為是夢想的集合地。

原住民常用天然3D的五官來認出對方,縱使語言不相通,只憑高高的鼻子、黑黑的皮膚,就牽扯宗親十族,客家人也是,一口嚥不下的大塊控肉,是主人的真情摯意,扯著嗓子對街喊名,是友誼的堅定,種種的客家禮儀,在電子媒體的宣傳廣告中,一如往昔,而眾所注目中成立的客家電視台裡頭,是不是如想像,存有這些天真純情?
##ReadMore##
除了嘴裡傳出有點不標準的國語,外表實在是難以辨別客家人身分,那何不就善用語言來團結自己?原民台裡,雖各族群人員分散,但對方的族語,人人是願意學習的,客家話並不複雜,五種腔調彼此可以聽懂,為什麼客家人在一起總是說國語?連標榜要為客家話延續不絕的電視台,也少有流利的交談傳頌於耳,要真正享有一個客語環境,究竟是要回到過去,還是走向未來?

即使是節目錄影的現場,參加歌唱比賽的選手們,明明是選了客家歌曲表現,卻不見得能流利的說著客家話,尤其以年紀輕者,幾乎不大使用客語與人交談。導演倒數計時中,主持人還互相以國語補足默契,攝影機及燈光一開,眨眼間,就是充滿平實純樸背景,以及親切口吻的客家歌唱比賽節目,此刻,媒體無遠弗屆的傳播功能已經達到,參加比賽者連不會說客語的閩南人也有,效果也許也跟著話題越趨高漲,觀眾看得樂,客家意識抬頭,殊不知製作節目者,除了勢必要在螢光幕前展露標準客語的主持人,其餘幾乎非客籍,非客籍人士製作著客家節目說明了什麼?人手不足?還是客家人也不願意進入這間職場?

客委會成立以來,客家研究的教學單位總算是一個接一個的成立,研究客語的學生們,緊鑼密鼓的為這美妙的聲音記下符號,不顧外界說是政治化產物的蜚語,使命感使然,要為自小含在嘴裡的一口氣,烙下不朽的印記,礙於現實,學生們在地送履歷時,能不能幸運的學以致用?使命感能不能為找工作一途點亮光明?

當然,很八股的,電視台成立的終旨是為聯繫鄉親的感情,傳承文化,再為外界訂做一個友善的天地,每個族群都能在這兒相知相惜;當原住民電視台呼籲:「讓原住民站出去,讓世界走進來」,當小魚游向大海時,會不會記得小溪的清澈?同樣的,客家研究起步得早,直至近年部分學者有心將客家學推向國際,以世界的眼光來切入思考,然而我們不大肯定的,是腳步站穩了嗎?將學術研究全副推向海外,為了研究而研究,那只是為了抬高身價,對研究的本身沒有存在的價值。所幸這股風氣尚未蔓延到電視台本身,有名的油桐花系列活動,有著客家人傳統樸實的精神,也不失年輕一輩天真浪漫富藝術氣息的活力,透過媒體宣傳,大眾的好奇心便隨著麵包屑被領進客家庄,原住民台急欲擺脫國民政府遷台以來,長期遭污名化的委曲,大把大把的對觀眾灑以「原鄉之美」的花朵,藉此扭轉多數人的壞印象,少數族群電視台的一貫原則,回憶往事,勿忘初衷。

電視台普及以來,雖客家鄉親的客家意識提高,但執事者「公事公辦」的精神與態度,還缺乏點血液裡聖潔的族群情感,而族群情感,正是客家人那張美麗的臉孔。祖祖祖父說,我們要耐苦堅強!要讓孩子們記得我們的名字。這個社會上族群情感已經慢慢的被稀釋,也許,我們身上充滿客家人樸實、敦厚的氣味,已經不再濃郁,假設十年八年,我們的子子孫孫不再問起這渡台的事蹟,山的那一端沒人會哼來一首郎情妹意的動人山歌,在那沒有記憶的黑暗裡,我們會嚥下了嘴裡咀嚼客話的舌根,當誰都不記得什麼了,你你我我都只是神的一顆棋子,那麼,客家人只會活在小學生有口無心的課本裡頭。可不可以,可不可以,讓我們用美麗的臉孔來做為今生的胎記,再做來生相認的半塊寶物。

假如有一天我們都說著沒有歸屬感的方言,那麼,請不要浪費一張美麗的臉孔,讓打著相同節奏的心跳聲,再度活躍。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