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客家運動的下一個階段

文/ 南無本師日嘉蜜絲佛陀
最近關於解嚴的議題在媒體上吵的如火如荼。1988年,解嚴(1987)後的第二年年底,台北街頭上演了一場以還我母語為訴求的大遊行,主要的參與人士是以客家籍為主,這場遊行也成為了日後談論客家運動者,最關注的焦點。

2007年,也是客家運動20年,對於客家運動從1988年之後的這20年頭,簡單的可以以行政院客委會的成立(2001)作為分期,成立之前為第一個階段,
成立之後為第二個階段。

1988年那場運動的述求目標,主要是針對戒嚴時期,長期以來對於國語政策、獨尊國語所造成的母語流失問題,提出對策,並將運動的高度提高至還我母語的層次,已使得其他非客籍的人士,亦可在相同的述求目標之下參與行動,也彰顯運動的價值。因此,針對著戒嚴環境的失當,以及國際冷戰局勢下的台灣政經社會條件,將「還我母語運動」的述求目標設定在,成立專屬客家的廣播電台、母語教育等這些個以媒體環境與母語發聲權利為思考的訴求具有當時時代的價值與正當性。客委會的成立,也因為台灣政治環境逐漸走向民主化、自由化,歷屆選舉的不斷加碼之下,成為客家運動的在公部門獲得認同與加持。然而,客委會的成立卻改變了客家運動的走向。

客委會的成立,並未明顯且實質的改變客家人心中那股對於語言流失及文化斷層的焦慮感,而且,許多社會上對於客家的偏見與認識,也並未隨著客委會諸多活動的曝光增加,而有所改善。這個階段客家運動最明顯的例子便是:為了爭取經費溢助,而不斷增加的客家社團數目;整個公部門體系只剩下客委會專注客家事務;客家運動被體制收編,失去價值目標與理想性。

因此,有許多人開始提出反省及鼓吹第三階段「客家運動新論述」的主張。
受到原住民版本的新憲法草案之起草出爐刺激,徐正光老師以提出客家版本的憲法改革當作客家運動的第三階段運動目標;前行政院副院長葉菊蘭所說的增進台灣認同,可說是客家運動第三階段目標的第二種論點。

但,上述這兩種主張,對於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而言,總覺得好像缺少了什麼?我們並不反對前兩種論點與主張,但太過於附和當前「政治正確」的取向,卻未能觸碰到客家族群真正所面臨新的社會現實所帶來的挑戰。這才是我們所關心的發展。

客家運動的「新論述」?這個新論述的內容與目標為何? 老實說,我們也還講不出什麼所以然來,可是有鑒於客家運動在第二階段高度的政治性考量所帶來的停滯與喪失理想性,我們認為客家運動的第三階段目標應該具有更高的價值與寬容。

當1988年那一場還我母語運動的訴求 : 開播客語專屬電台、成立客家電視台、客家母語教學及設立專屬客家事務的公部門行政單位。這些訴求都已一一實現,可是客家族群對於語言流失與文化斷層的焦慮感卻未曾減退。而客委會所形塑出的新的客家文化意象,如許許多多的客家文化館、桐花、擂茶、花布及藍衫,
反而忽略了台灣客家族群內部間既存的差異性。這一切的一切,客家族群或客家運動的主軸,應該不能只滿足於客委會目前所提供的功能與服務。應該敦促許多對於建立多元文化社會,有責任付出心力的單位如教育部、文建會、內政部、新聞局,都應該位多元文化社會的建立付出努力。

當客家運動不再具備動員上萬人上街頭,形成政治壓力的同時,時代在變,運動的價值與目標也跟著轉變。當不再需要以上街頭現身表示存在,運動就應該回歸於社區。讓母語教育與文化傳承,在社區的生活上獲得實踐,也因為客家不再是社會與政治禁忌,因此生活實踐才成為客家運動的可能。

不過還是必須承認,嘴巴上除了說出要有「新論述」,除了「新論述」這三個字之外,我們也還沒提出我們的主張,以及這個新論述的具體內容,可以想見的,族群問題除了在政治舞台上,已經漸漸的失去他成為時代衝突點的張力,走街頭、吶喊已經不會再是客家運動的新形式。

1 則留言:

Chieh-hsiu 提到...

各位夥伴,

跟大家分享一下日嘉上人最近寫的一篇文章。文章把客家運動分出不同的階段,並且認為客家運動的下一個階段是第三個階段,需要大家一起來尋找新的方向。

我昨天有跟大家提到,很鼓勵大家多多撰寫自己的想法,因為常常想法說一說,沒有寫下來,那麼當時的靈感便沒有辦法獲得更多的討論,以及更多的紀錄。

也許我們可以多寫一點東西,累積一段時間,可以編輯成一本書籍,反應我們對於目前客家運動的一些觀察和論述。很多領域都已經出現新生代的聲音,出版書籍為文著述,不過一直還沒有看到台灣客家的後生們在這方面的努力。

感謝日嘉為大家坐了很好的示範,也請大家對於彼此的文章有些回應和討論。

我把這篇文章放在我們的部落格,歡迎大家一起來豐富它。



介修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