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日嘉
喃喃
在那個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1980年代末期至1990年代初期,曾經有一批亦曾熱血過的青年,歷經民主化、本土化運動思潮的影響,客家運動的萌芽,亦開始在大學校園中也蓬勃了起來。
台灣大學在1991年3月成立了全國第一個以大學生為主要組成對象的「台大客家研究社」,繼之而起的還有師大、政大、北醫、清大、交大、文化、淡江,以及東海、逢甲與成大等。從台大的創社算起至今,已歷16個年頭,這期間,有更多更新的社團成立、更有更多的社團因為經營不善而倒社。
以筆者所熟悉的北區大學客家社為例,目前應該僅剩下台大客家社算是僥倖存活過來,其餘的一概全軍覆沒~~~。曾經身為客家社幹部的我們,有這樣的責任與義務要對社會說出實話,那就是:「我們都倒了~只有台大還活著。」
在這個資源不虞匱乏的時代,社團的經營反到成了一種阻礙,越多的資源,越突顯出,學生對於社團參與當初的初衷在現今所面臨的異質化現象。到底在目的與手段之間的衡平,一個學期10萬元的補助,只為了給一位老師跟兩位學生上一堂客語課,這到底是不是學生客家社團當初所追求的價值?當參加了客家電視或客語演講比賽,我們面臨獎金的誘惑與分配問題,社團內部的人際關係產生嫌隙,此時,我們不得不站出來反思,也面對社會對我們的疑問?到底後生人在哪位(到底年輕人在哪裡)?
##ReadMore##
老實說,我們已經參加過太多場關於談如何拯救大學客家社團?談如何經營?談如何運作以及談客家社是怎麼個發展情形的座談會、電視訪問還有論壇。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於籌備期間,我們就熱血澎派的談過;客委會成立,葉菊蘭主委更召開過「客家青年高峰會」;熱心於客家事務的先進也曾經找我們談過;直到馬英九卸任市長的前夕,我們都還受邀與市長談「青年與客家」。
高峰會的建議,我們得到了數十頁的文字回應;客家先進的關心,幫我們組成了一個更大的空殼社團;與馬市長的對談,為兩位學生爭取到一個學期10萬元的客語教學補助;這就是我們所累積出來的薄弱成果!
告別式
我們不是沒有想像力、也不是沒有責任感的世代,也就是因為我們敢於嘗試,所以我們想要為客家社辦一場告別式。就是這麼強烈的事實。
我們打算把所有社團的文物、照片用一個告別式的形式,邀請所有過去參與過的學長姐,來到我們的告別式現場,他可以拿回所有她想收藏的文物與相片,只要他說出這張相片與這個文物的故事,也就是說出客家社的故事,我們讓這點點滴滴的回憶,在參與者的心中留下紀錄。
當然也少不了對於亡者生平的介紹,我們將陳述幾項指標性的階段任務,為學生客家社團的發展狀況做一個評價,最後也會開放各界來憑弔,這是我們對於學生客家社走到這步田地的反省,也是我們對於客家運動走到今天這個局面所提出的大哉問!
是誰殺了學生客家社?是誰把客家運動搞到這步田地?是誰?
問題的答案當然不會只有一個,而客家社的滅亡會不會其實是因為自殺所導致?
我們已經組織好治喪委員會,由幾個把社團帶向滅亡的各校社長們擔任治喪委員,整理好我們的遺產,我們會找個良辰吉時,挑個風水寶地,廣發訃聞,邀請客家各界來憑弔這個曾經在台灣客家運動中,扮演過重要角色的大專客家社。
行文至此,我不得不停筆轉折,緩和一下閱讀者的情緒,一定有人又開始思考著,要我們年輕人拿出個什麼樣的行動來證明我們有衝勁,或者以為,只要有更大的誘因,就可以再創學生客家社的高峰,又或者是組一個新社團整合群力!請停止這以上所有無謂的思考與動作。
幽靈的溝通
就筆者所知,已經八年了,客家各界還在問著相同的問題,不僅僅是對學生,對客家運動未來的發展與前瞻性的論述,都提不出太多具有新意的思考。卻又總是問著後生人哪去? 然後責罵著後生人躲在虛擬的網路世界~~~。
時代已經改變,客家運動當初的述求,是針對著戒嚴時期台灣的不公平現象提出運動方針,放在國際環境的脈絡下,那是個冷戰時期台灣社會的產物。而現在的客委會所做的事情,就好像是在全球化時代執行冷戰年代的政策。話題再回到後生人哪去? 後生人並不是躲在虛擬的網路世界裏,網路更不是惡魔般的毒癮,也不過十餘年前,網路尚不發達的時候,這個社會還是有被電視迷惑的問題,大家也是可以盯著電視看。
與其指責年輕人躲在虛擬世界,不如找到一個跟年輕人溝通的方式,這是資訊社會時代,大至國家政府,小至家庭個人都得學會的溝通方式,不可諱言的,國家更面臨著改變本身政治體系的可能,尋求另一種公共問題討論的空間與方式。這就是客家委員會在這個時代,必須意識到的轉變,用一種搭得上線的頻率進行有效的溝通。
請不要再問後生人哪去? 也別再問後生人在做麼介?更不要提出一推不能解決問題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決定終結我們自己,辦一場告別式,來為這個越來越虛無,越來越符號化、越來越商品化的客家劃個句點。
登台
幾經思考,我們決定讓我們這個網路小組公諸於世。不完全是主動公開,因為在客家的相關訊息中已經漸漸的可以看到我們的消息,我們始終還是面對著客家各界對我們的好奇,所以我們答應寫專欄、更想透過專欄進行溝通,也企圖對客家雜誌的調性,提供一個新的嘗試,更想試著提出我們對於下一階段客家運動的論述內容。因為我們想~~~,所以我們不想20年後再談客家運動,還是從1988年談起。
我們會將所有發表的文章都同步的發表在我們的部落格,這是我們登台的重要意義。因為,我們開放了一個管道讓各界可以跟我們保持溝通,並且用我們的方式溝通。所以稱之為「用一場告別式登台!」
我們沒有向客委會申請一分一毫的活動補助與經費贊助,但我們希望能以這樣的模式繼續下去,並且讓各界看到,沒有”錢”做為誘因的活動,更可以有所實質的意義與累積。歡迎各界上網閱覽我們。
「台灣客家」
部落格: http://taiwan-hakka.blogspot.com/
讀書會: http://taiwan-hakka-reading.blogspot.com/
電子郵件群組首頁 http://groups.google.com.tw/group/Taiwan-Hakka?hl=zh-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